避暑山庄是清代前、中期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,也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。它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,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,总面积564万平方米,由众多的宫殿、楼阁、亭榭以及其它处理政务、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,总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,共有建筑120余组。

避暑山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3年,当时康熙皇帝在承德建立了一座小型行宫。后来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,使之成为了一个集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宗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。避暑山庄不仅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、接见各国使节、赏赐蒙古王公等重要活动的场所,也是清朝皇帝与汉族、满族、蒙古族等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载体。避暑山庄在清朝后期逐渐衰落,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弃。1928年,避暑山庄被河北省政府接管,并对外开放。1933年至1945年期间,避暑山庄被日本侵占军占领,并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掠夺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避暑山庄恢复了中国政府的管理,并开始了修复和保护工作。1988年,避暑山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避暑山庄的主要景观包括宫殿区、湖区、平原区和山区四个部分,共有大小宫殿、亭台楼阁、寺庙塔院等建筑70余处,有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和奇峰异石。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、满、蒙、藏、回等多种民族的特色,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深厚文化内涵。

避暑山庄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。